当前位置:首页 >> 辟谣专区
新冠疫苗第二针比第一针更痛?
科学辟谣 2021-07-02 15:26

流言:

最近,不少小伙伴在朋友圈抱怨打新冠疫苗要受好几重罪,打针当下痛,打完了接下来的几天痛,而且更邪乎的是第二针比第一针还痛。

真相解读:

最近,不少小伙伴在朋友圈抱怨打新冠疫苗要受好几重罪,打针当下痛,打完了接下来的几天痛,而且更邪乎的是第二针比第一针还痛。不过,在医生们看来,这样的说法恐怕更多还是撒娇卖萌求安慰占主要成分。新冠疫苗的注射和吸收过程,并不会明显地比注射其它疫苗更痛。不过,既然聊到了打针的痛,我们倒是可以借这个机会说说打疫苗痛不痛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


打针时的痛与注射方式关系密切

其实不光是打疫苗会痛,我们正常注射其他针剂也一样会在患处造成一定肿痛。打疫苗时的“痛”,大概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针刺瞬间造成的刺痛和针剂进入人体当时的肿胀痛。第二,注射完成后,针剂在体内吸收时的胀痛和反应痛。这些疼痛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与注射的方式以及药剂类型关系密切。

首先,针头进入人体时的刺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都知道人体皮肤是一个多层结构,由上到下分别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皮下组织下方则是肌肉。皮肤的不同部分构造不同,性质也有很大差异。以上结构中,最爱在我们打针的时候出来刷存在感的,就是真皮和皮下组织了,它们中大量分布着的痛觉感受器,在人类的痛觉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按照注射时针刺方式的不同,真皮遭到创伤或者破坏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人类感觉到的疼痛也有强弱之别。一般来说,临床上最常见的四种注射方式分别是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在这四种方式中,针头最终到达的部位分别是,表皮及真皮交界处、真皮附近的静脉内、皮下组织以及肌肉。

为了能够精准到达注射部位,针头的角度也得有所调整。皮内注射针头角度最平,几乎是贴着皮肤钻进身体,而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时针头与皮肤的角度分别为25度、45度以及90度。


所以,理论上来说,假如针头粗细和长度一致,上述四种注射方式中,肌肉注射应该是痛觉最低的。毕竟此时受到破坏的真皮区域面积最小。肌肉对药液容纳程度高,因此推注时药液不会发生堵塞,也无需施加很大的推力,因此痛觉相对更低。目前的多款新冠疫苗都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此外,经典的乙肝疫苗和不少抗生素注射液也都采用的是肌肉注射。而皮内注射由于角度平,很可能会造成针头在真皮区域疯狂试探的尴尬局面,加上这里的皮肤致密度高,穿刺和推药的阻力大,自然痛觉更明显。大家回忆一下青霉素皮试就可以知道这种酸爽的滋味了。

静脉注射就是我们平时进行体检和输液时采用的方式,痛觉适中。皮下注射的药液吸收速度要慢于静脉注射,但是要快于肌肉注射,胰岛素和麻风腮疫苗等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当然,除了注射方式,针头的长度和粗细也会影响痛感。新冠疫苗的注射用针非常小,可以说由针本身造成的注射痛苦在各种针剂中属于最低水平了。


分两针注射的新冠疫苗

两针之间有没有区别?

本次新冠疫苗以两针为主流,一般情况下会安排接种者接受同种技术路线的同款疫苗,这种情况下两针的药剂成分和功能完全相同,几乎不存在所谓第二针更痛的潜在医学解释。特殊情况下,不少疫苗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也会安排接种者混打同种技术路线的不同疫苗,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与混打相关的潜在副反应,接种者无需过多担忧。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美国辉瑞公司的统计结果,注射第二针疫苗后的副反应发生概率确实比第一针有一定增加。在接种处的肿痛感、倦怠感、头痛、肌肉痛、发热、恶心等几种副反应评价指标中,第二针报告异常的概率确实显著高于第一针。


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注射第一针后,人体内已经有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当第二针注射到体内后,人体免疫系统会激发起比第一针时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也自然会造成如上所述的副反应。这都是疫苗注射后在身体中发生作用的表现,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担忧。

不过,除了上述所说的轻微副反应,注射疫苗并不能百分之百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所谓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有很多种类,不过其中最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疫苗对于人体而言是一种来自外界的物质,很可能与某些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剧烈冲突,导致严重的过敏。


根据统计,注射新冠疫苗后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概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五到百万分之十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注射疫苗后需要在注射点进行一段时间医学观察的原因。至于更加罕见的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阿斯利康疫苗的致命血栓可能性,从发生概率来说则已经低到了数千万到亿分之一的水平,这也是世卫组织坚持认为阿斯利康疫苗的防疫效益远远大于其潜在健康风险的原因。

疼痛归根到底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与注射方式、注射手法、注射部位等多种因素相关。另外,注射已经是各种医学手段中造成疼痛较小、完全能够容忍的一种了,在这一问题上过度纠结实在显得有些幼稚。新冠疫苗是将人类带离疫情苦海的唯一救赎之路,我们应该将疫苗注射作为社会责任,配合各地卫生机构的安排,尽快完成两针接种。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